在程序开发中,我们经常遇到需要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情况。比如,我们在使用一个工具时,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,这时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修改。在程序中,我们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:
第一种,使用函数。
第二种,使用类。
第三种,通过继承的方式,实现多态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通过继承的方式实现多态。
首先,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,什么是面向对象编程。
所谓面向对象编程,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抽象为数学概念,并按照这些概念来设计软件。
那么,什么是类呢?
类的定义是: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数据结构。
也就是说,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它代表了一组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元素。
那么,类和它的父类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?
其实,类和父类之间的区别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
第一个方面,是对象的类型。
第二个方面,是成员变量和成员的个数。
下面,我们就从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。
首先,关于对象的类型。
我们知道,每个类的实例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,这个标识叫做属性。
如果我们将一个类的实例称为这个类的某个属性的值,那么,这个属性的类型就叫做对象的类型。
例如,如果我们把某个方法的返回值为1,那么就称该方法属于某类型的某方法。
再比如,如果一个类的所有方法的参数都是0,那么就称该方法属于某一类型的某一个方法。
其次,关于成员的个数。
一般来说,当一个类的成员数量超过一定范围之后,就会发生重载。
具体来说,当某个类型的某些成员被多次赋值的时候,就会导致其重载。
例如,如果一个接口的参数数量超过10个,并且所有的参数都是相同的,则说明该接口发生了重载。
2025-04-04
2024-08-04
2024-09-07
2024-12-20
2025-01-11
2025-02-18
2024-07-31
2023-02-02
2024-11-28
2025-03-29